利刃预测应验了!俄总理访华中国果然送出“三大礼包”
在丛林的世界里,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,动态的,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,最小化自己的损失,才能活下去。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5月24日的报道,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于周二抵达北京,周三出席在上海举...
在丛林的世界里,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,动态的,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,最小化自己的损失,才能“活下去”。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5月24日的报道,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于周二抵达北京,周三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俄商务论坛,中国总理向论坛发去了致贺信,而副总理出席论坛并致辞。中国总理表示,“本次论坛是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重要举措”,中方愿同俄方一道“进一步扩大经贸往来,推动合作量质并进”。
此外,中国副总理指出,中方愿同俄方一道,“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,推动双边贸易扩量提质,深化投资合作,提升互联互通水平,促进工业合作提质升级,加强农业合作,推动中俄合作持续向前发展”。中国总理、副总理的讲线日文章中做出的预测,当时咱们就指出,中国不会让米舒斯京空手而归,北京会用“落实协议”、“推进项目”、“技术合作”等等实打实的利益,来“加固”中俄关系。
现在看看中方领导的讲话,基本就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来的,比如“落实两国元首共识”,就是“落实协议”;“推动双边贸易扩量提质”,“扩大经贸往来”,就是“推进项目”,而“促进工业合作提质升级”,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”,则是“技术合作”的范畴,这说明咱们的预测是准确的。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咱们能够预测中国会甩出3大礼包?究其原因,在于咱们把握了中国外交的脉搏,考虑到了俄罗斯的感受与反应。
现在的中国面临两大难题。其一,俄罗斯将长期陷入战略困境,局部战场的改善,无法改变俄罗斯长期被孤立、被制裁的窘境,而此前中美俄三国博弈的动态平衡已经被打破,战略形势对美国有利,对我不利,中国的压力很大。其二,中国面临在美俄、俄欧之间选边站的问题,既不能帮助美国制裁俄罗斯,也不能全面倒向俄罗斯,这个钢丝很不好走,所以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就差点翻了船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一来,中国既不能抛弃俄罗斯,因为“唇亡齿寒”,所以必须继续为北极熊“输血”;二来,在为北极熊“输血”的同时,中国也不能让美国抓住把柄,并尽可能的争取欧盟,避免美国整合西方,携手在台海对华发难;三来,中国也要在困境中寻找机遇、创造机遇,尽可能地壮大自己,不能“坐以待毙”。于是,大家就看到今年上半年,中国的外交动作不断,可谓是“四面出击”。
比如说,3月份下旬,中国领导人访俄,中俄达成了一系列协议,中国元首前脚刚离开莫斯科,普京就宣布,“末日核潜艇”优先部署太平洋舰队,当时咱们也说了,普京这是“想通了”,要给中国发展“保驾护航”。4月上中旬,中国竭力拉拢欧盟,给法国空客甩出千亿订单,马克龙为中法友谊“三呼万岁”,并力主欧盟独立自主,反对中欧脱钩,但可惜的是,欧盟外长博雷利、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态度强硬,中国联欧遇挫。
联欧遇挫之后,中国又加紧与俄罗斯抱团,中俄防长4月18日在莫斯科举行会晤,双方决定,在主权、领土完整、安全和发展的“四大问题”上,相互坚定支持。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4月24日对法媒表示,克里米亚“原本就属于俄罗斯”,甚至那些“前苏联加盟国也没有合法的国际法地位”。但这次中国在美俄、俄欧之间的钢丝没有走好,引起了前苏联国家和欧洲各国不满,纷纷要求中方做出解释和澄清。
为了平息欧洲的愤怒,4月26日,中乌两国元首通话一个多小时,中方表示“尊重乌克兰的主权与领土完整”,并称“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”,中方都愿与乌方一道将两国互利合作“向前推进”。在展现“不离不弃”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之后,中方承诺,将派出俄乌冲突调解代表团进行调解。这其实也算是一种“曲线联欧”,因为欧盟撂下话来,中欧关系能否转好,取决于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态度、立场和表现。
时间转眼就到了5月份,这个月份,中国一是“推动中美关系改善”;二是建立中国-中亚命运共同体。比如说,5月8日,秦刚外长在京会见了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;11日,王毅主任在维也纳会见美国安顾问沙利文;21日,主持G7会议的拜登突然表示,美中关系“有望很快解冻”;美国《政治报》不久表示,中国副外长谢锋将接任空缺5个多月的驻美大使,“可能表明北京希望缓和中美关系”,24日,谢锋履新驻美大使。
从3月到5月份的中国外交动作来看,就是在美俄欧之间“三方争取”。3月下旬加固中俄关系;4月中上旬拉拢欧盟,联欧遇挫之后,又加固中俄关系,但钢丝没走好,卢沙野大使“火力过猛”了。挺俄“过头”之后,4月下旬,中国不得不与乌克兰高层直接通话,并通过“调解”俄乌冲突,继续“曲线联欧”,维持中欧关系稳定。到了5月份,中国下大气力争取中美关系缓和,避免中美摊牌。
所以按照时间算,为了平衡,中国又到了“加固中俄关系”的时候了,毕竟4月下旬到现在,中国都在“调解”俄乌冲突,在改善中美关系,再加上北京召开“中国-中亚首脑会议”,要打造“命运共同体”,这些都会让俄罗斯“不舒服”,至少有些“芥蒂”。比如说,中乌元首通线天,克宫秘书佩斯科夫表示,“在可预见的未来”,中俄都没有“进行(首脑)会谈的安排”;他此后还表示,普京没有时间见中国调解特使。
面对中国持续争取欧盟的努力,俄罗斯外交官扎哈罗夫也表示,想要“使美欧关系产生隔阂,在我看来,到目前为止,这种盘算只是空想”,“欧洲正无条件听从拜登的指令”。由此可见,尽管中国外交“长袖善舞”,在各个难缠角色之间“纵横捭阖”,但也不可能“让所有人满意”,既要维持中欧关系,又要缓和中美关系,还要照顾俄罗斯的利益,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,那就是——“我太难了”。
不考虑中俄、中美(欧)关系的固有基础,仅从3月自5月中国外事活动可以看出,一方面,4月末到5月末,中国加大改善中美关系、中欧关系的力度,而忽视了对俄关系的加强,所以俄总理米舒斯京“应邀”访华是必然的,而且中国甩出“三大礼包”也是可以预期的,中国必须要“保持平衡”。另一方面,从整体上来看,中国虽然重视中俄关系,但是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改善与美国、欧盟的关系上。
所以,咱们按照中国外交的节奏和脉搏,综合考虑俄罗斯方面的感受,中国肯定会在改善中美关系、调解俄乌冲突以及中国-中亚峰会之后,对中俄关系进行加固,否则“就会失去平衡”,中美欧的分值就过分压倒中俄的分值,“跷跷板”就翘不动了。那么,拿什么来加固中俄关系,很显然只能是“利益”,所以咱们预测中国会送出“落实协议”、“推进项目”、“技术合作”三大礼包,而从总理、副总理的讲话看,基本符合预测。